語文積累什么?
語文學習,最重要的是積累。最近,給初三的孩子輔導中考作文,對這一點體會尤為深刻。有非常好的語文積累的孩子,一點就通,詩詞好句信手拈來,能很快寫出優美的文字;而積累比較差的孩子,語句往往磕磕巴巴,能做到文從字順已經很不容易,思想性和文字美感完全談不上。作文如此,文言文和現代文閱讀更是這樣,只要有足夠的知識積累,即使不去刻意掌握各種所謂的答題技巧,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績。
語文積累越早越好。如果能從初一開始就打下很好的基礎,對于中考甚至高考都會有深遠的影響。那么,語文積累,積累什么呢?背書?背詩詞?摘抄抄什么?背完抄完了怎么復習呢?很多家長和孩子就摸不著頭緒了。
我根據自己的一點經驗,跟大家談一談積累的方法,僅供參考。
一、讀書積累
讀書積累是語文學習最基礎的積累,學習再累再苦,也要保證每周一定的閱讀量。哪怕沒有時間廣泛閱讀,也要至少讀過課內外推薦的名著小說、名家散文、人物傳記。閱讀時一定要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。讀書筆記寫些什么呢?我們以《朝花夕拾》為例:
1、作者。三個關鍵詞:生平、代表作、評價。
生平:1881-1936,浙江紹興人,原名周樹人。
代表作:小說《吶喊》《彷徨》,散文集,散文詩集,雜文。
評價:文學家、思想家、革命家;民族魂;橫眉冷對千夫指,俯首甘為孺子牛。
2、寫作背景。
《朝花夕拾》原名《舊事重提》,寫于1926年,是魯迅先生的《散文集》。作者回憶了自己從七歲到三十多歲的人生經歷,對中國舊社會黑暗現實的抨擊。
3、內容。
(1)歸納書或者文章各個部分/段落的內容以及前后文的關系。用幾句話敘述這本書/文章在講什么。
(2)找出書中關鍵的句子或段落。比如:表明觀點的;內容轉折的;抒發感想的等
(3)書中所涉及的人物的生平、書籍、地理位置、歷史事件的背景知識等。
(4)文辭優美的好句子、好詞匯。這一點需要注意的,盡量不要只是摘抄一個成語、一個好詞,最好是能夠摘抄整個句子或段落。字詞的積累如果脫離語境,效果會大打折扣。
4、讀書筆記最重要的:一定要有自己的感悟!
不能只做摘抄,而是要針對作者的情感、論述和經歷,寫一些自己的感悟感想。在讀書的時候練筆,積累自己的寫作素材。
推薦給大家一本書,《為生命松綁:一個高考作文滿分學生的閱讀筆記》,作者是2011年福建省高考滿分作文考生白杏玨,她的讀書筆記可以堪稱典范。
二、作文積累
作為單題分數最高的一道大題,語文考試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要想提高考試作文的成績,除了掌握一些必要的審題方法、構思技巧,練一筆好字(試卷的印象分非常重要)外,最重要的就是日常的積累。根據筆者自己的經驗,并參考了很多在考試中得高分學生的體會,大部分高分作文都是充分利用了平時積累的素材,稍微加工后寫成應題的文章,全新構思的幾乎沒有。有的說,老師,我看到題目,就想起了自己以前寫過的一篇文章很類似,改了改就寫出來了。有的說,我經歷的一個故事跟作文題有關,于是就以這個故事為主題來寫。
這種結合自己平時積累的素材進行的考場寫作,我們叫半成品寫作。半成品寫作能夠大大地縮短花在作文構思上的時間,把節省的寶貴的時間多用在文章段落編排和文筆修辭上,能夠最大程度上降低寫作的不確定性。即使不能保證拿到高分,至少不會發揮失常影響整體成績。
那么,作文平時如何積累呢?
1、把自己寫過的比較好的文章,包括平時的周記、作業,期中期末的考場作文等編輯成冊,形成一本自己的文集。經常翻看,細細打磨,一旦有更好的創意、文辭,就修改一遍。確保這本文集能夠代表你的最高寫作水平,這是你最重要的素材。
一本作文集不僅是孩子最好的寫作素材,而且會極大地增加孩子寫作的自信心
2、積累好的開頭和結尾。
自己寫的、或者在作文書上看到的精彩的開頭和結尾,也就是人常說的”鳳頭豹尾“,記錄下來。對于一篇文章,最好是同時記下開頭和結尾,這樣才能更好地學習體會文章如何首位呼應。如:
開頭:有人說,幸福像一杯美酒,因為清香,所以醇美,因為年份久遠,所以更加難品味;又有人說,幸福就像沙漠里的綠洲,危難時的繩索,彼此交流的笑容,風雨過后的彩虹,人生中的物外之趣;可能還會有更多不同的答案,不過我還是覺得有一位智者說得好,幸福其實很簡單,幸福就是現在,只有努力把握現在,才能享受現在,享受幸福,這句話看似普通,實則意味深長。
結尾:幸福是什么?是自己內心的感覺,而不是別人的評論。竹籬茅舍,小幾清茶,短笛長簫,和你的最愛相視一笑,誰又能說不是人生的幸福和快樂呢?你感覺到了,便是擁有。珍惜擁有,便是幸福。
——《幸福,其實很簡單》
再比如:
開頭:照片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泛黃,信件會因為歲月的變遷二散失,只有珍藏于心中的情意會像陳年老酒,愈久愈純。
結尾:我牢牢地珍藏著這些美好的回憶,是它給我快樂,是它讓我不再孤單,給我生活的動力和愛的溫暖。
——《美好的回憶》
3、精彩段落
可能是一段名人名言、一個故事、寓言,一段精彩的場景描寫等,如:
美國作家歐·亨利在他的小說《最后一片葉子》里講了一個故事:病房里,一個生命垂危的的病人從房間里看到窗外的一棵樹,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。病人望著眼前的蕭蕭落葉,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,一天不如一天。她說:“當樹葉全部掉光的時候,我也就要死了。”一位老畫家得知后,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。最后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。只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,病人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。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,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!
——《希望》
王羲之經過了“嘗慕張芝,臨池學書,池水盡黑”的用心準備,才寫出了筆走龍蛇的《蘭亭集序》;李時珍經過親嘗百草的準備,才編成了醫學寶典《本草綱目》;馬克思經過了二十年的收集整理和思考,才寫出享譽全球的《資本論》;歌德經過六十載的“筆耕”,才寫出了舉世聞名的《浮世德》。凡此種種,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: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,沒有經過用心準備,就想一步登天,成功名就,那是不可能的。
——《用心準備》
忽然,春景中一個細小的角落引起了我的注意。這個角落中,隱藏著一只灰白色的小百靈,銀灰色的小翅膀輕輕地落在了它柔軟的絨毛上。它的身邊是一片片綠葉,每片葉子的尖上都掛著一顆珍珠般的露珠。它輕輕地低下了頭,好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。咦!它在干什么?哦,它在吸吮著春天的結晶——露珠,露珠好像一罐甜美的蜂蜜,使她那樣的入迷。晶瑩的露珠打濕了它柔柔的絨毛,猛然間,她好像察覺到了什么。原來,在花叢中一藏著一只更小的鳥兒正和鳥兒們嬉戲。大的百靈鳥飛了過去,她多么像他的媽媽,于是發出了一聲清脆的源于母愛的鳴叫。很快,花兒擺動了起來,草兒高了起來,小孩子們不約而同的跑出了家門。這聲清脆的鳴叫,喚醒了小花小草,喚醒了人們,更喚醒了沉睡的春天!
——《春景》
三、文言、詩詞積累
文言文、詩詞的學習是語文的一大難點,很多孩子看到文言文或者詩詞就痛苦不堪。其實,作為我們的母語文化,一但掌握了要領,文言文一點都不難。怎么積累呢?
1、背誦篇目
把中學階段所有要求背誦默寫的文言文、詩詞篇目匯集成一冊,經常讀,經常看。首先,孩子會發現需要背誦的內容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多,而且有了集中明確的目標,咬咬牙就背下來了,會極大地增強孩子的自信心。其次,遇到喜歡的篇目,或者特別值得背誦的內容就增加進去,慢慢地,孩子的背誦量就會很大的擴展。
2、歷史人物。古人的生平,事跡,代表作品。
3、典故、成語、歇后語、俗語、對聯。出處,含義,在什么時候使用(造句)。
4、文學常識。如:四書五經、唐宋八大家、邊塞詩與田園詩、豪放派與婉約派等。
5、常用文言實詞、虛詞、通假字、古今異義詞等。
四、積累形式和使用方法
前面,我們從讀書、作文、文言實詞積累等幾個方面談了語文積累的內容,那么什么樣的形式最合適呢?積累的內容如何應用呢?
關于形式方面,現在有了計算機很方便,網上也有很多現成的資料。但我還是建議盡量采取手寫的方式,手寫的話孩子的記憶會更深,最好是工工整整地像練字一樣的手寫最好。
可以準備幾個筆記本:
1、讀書筆記
2、我的作文集
3、作文摘抄本
4、語文背誦本
5、文學常識筆記本
當然,孩子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把這些內容合成一本或者兩三本。形式是次要的,關鍵是內容。
積累的內容有了,那么怎么使用呢?
1、制定目錄或者思維導圖,要在大腦里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結構,如果對著目錄或者思維導圖能夠把每一部分的內容和要點敘述出來,目的就達到了。
2、常看,常改,常增補、常整理。所有的積累內容都不是死的,要養成常常增補修訂的習慣,每一次整理增補都是對以往內容更深入的理解和記憶。
3、考試之前,多看一看。即使平時沒有時間經常看,考試之前也要翻出來看一遍,臨時抱佛腳也是管用的。
綜上所述,語文的學習在于積累,積累的核心思路是通過可視化的手段,把一個個知識點落到筆頭上,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,并不斷溫故而知新。相信假以時日,學問定會大有長進!